【肌少症】與媽媽


肌少症不是瘦,而是肌肉少。

 因為照顧家人生病的經驗,雖然我還算年輕,但卻很習慣性地會去關注一些健康或疾病議題。這陣子Anna翻閱一些保健雜誌發現很多都不約而同提到「肌少症」這個名詞。

我和大家分享,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,前二年媽媽曾因車禍骨折住院了幾天,出院後因為行動不方便,很多事都是我和弟弟輪流代勞,弟弟是男生照顧上比較沒有方便與細心,媽媽除了行動不便以外其它地方都沒問題。基於想要好好照顧媽媽的心,我儘量能做都做,不想要讓媽媽辛苦。

「媽~你生病剛好就先別動!有什麼事和我說就好!」

這句話大概是我那一個月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卻沒想我自以為孝順的行為卻害到媽媽!

回歸到肌少症的話題,當時就是因為捨不得媽媽辛苦,什麼事我代勞,導致媽媽沒有馬上進行復健,所以之後反而花很多時間回復。還有一個問題,媽媽躺在床上好幾天,我們也不讓她下床,覺得這樣好得快。但因為缺乏行動媽媽的肌肉流失得很快,拆石膏之後媽媽覺得腿沒什麼力氣,不好走,容易跌倒。

醫生說,30歲之後我們人本來肌肉就是流失。而像媽媽這種有點年紀的女性大多都骨頭不好,易有骨質疏鬆症。這陣子媽媽又少動,肌力快速流失,必須再多運動維持住肌肉與補充鈣、維生素D 預防骨質疏鬆症。

「肌少症」指得是肌肉質量減少,骨骼肌流失、肌力與肌耐力下降。我們身體是因為有肌肉才能支撐,日常生活很多動作都是肌肉在協助。提東西、爬樓梯、甚至光是站著都會用到肌肉的力量。身體若都是脂肪沒有肌肉就像是一灘爛泥,這樣形容雖然很可怕,但我覺得還蠻貼切的,爛泥怎麼都扶不上牆。全身軟趴趴的就這裡痛,那裡痛了。

小孩子很好動,因此不會有這個問題。年紀漸長,像醫生說的30歲之後每年就會流失約1~2%的肌肉,60歲之後下半身的力量流失更快,所以老人總是站不穩,容易跌倒。而女性因為內分泌的關係與天生肌肉比較少,更容易在老了得到肌少症。

看起來瘦弱的老人我們可能很容易覺得,都是骨頭沒有肉,當然沒力量。但是胖胖的老人家不代表就沒問題喲!就像我們年輕人流行的泡芙人一樣,身體看來胖胖的,其實都是脂肪沒有肌肉,一樣沒有力氣。
簡單的測量方法,大家可以用家裡的體脂計測一下自己的體脂肪,如果體脂肪很高代表肌肉質量偏低;再觀察有沒有力氣減弱以及走路愈來愈慢的現象。如果有這些狀況,但你其它部份沒有特別的相關疾病後,那麼就很可能有肌少症。

好在「肌少症」算是可逆的,就像是沒力氣的人可以練成有力氣一樣。只要多注意飲食營食攝取並養成運動的習慣,就可以將肌肉在鍛練回來。趁著年輕多運動存點肌肉量,養成習慣,以後老了就算會流失也可以不用人照顧。

要注意的是,做運動不是要拚命的動,要做能增加肌肉量的運動。這類運動像是伸展肌肉、重量訓練、仰臥起坐、深蹲這種。才能真正增加肌耐力。我媽喜歡快走但是這個運動並不會增加肌肉量,所以還是要搭配著進行才行。

媽媽當然還不算肌少症但是在這次的經驗裡,我覺得原來人一陣子不動對身體的影響竟然這麼大,真的是應驗了"要活就要動"這句話。警惕了我要修正生病不動的觀念。以後只要經醫生允許應該及早恢復日常生活強迫復健才是。